比如,有意无意的不允许工人建立自已的工会组织,怕影响招商引资,怕工人工资升高影响出口的增长,因而侵害了人的结社权,削弱了工人对抗资本的力量。
那么国企改革之后,央企做大做强了,总体效益增加了,是否实现了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呢?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仅仅完成了第一步,也就是通过改革,促进了央企利益的最大化,而第二步,受益者弥补受损失者的损失,我们不仅没有看见,而且希望非常渺茫。央企从亏本到盈利,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改革过程。
日前,国资委公布了《央企2010年度分户国有资产运营情况表》,从披露的数据来看,整个央企的运营情况良好。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不仅没有任何具体的价值,反而由于央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将自身利益扩大化,不断加强自己的行政垄断能力,自身利益不断受到侵害。付出这么大的牺牲,绝非是为了形成新的特殊利益集团。如此的央企,它的巨额利润,它的庞大资本总量,仅仅对于国资委有着重大意义。仅以资金为例,中国没有相应的个人集资管道,资金高度集中在国有银行手中。
就像首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离任时所抱怨的那样,国企没搞好,我被人骂,国企搞好了,我还是被人骂,总之,横竖都是指责。央企作为重要的国有资产,而民众作为国家的主人,对于法律上属于自己的资产并没有任何的热情,而将其视做一个特殊,甚至带有敌对意味的利益团体,这本身就是一种让人忧虑的现象。中石化公司留下10.000亿元人民币加工营销收入,另64.000亿元交央行,央行将回笼64.000亿元冲减人民币总负债。
但由于是同样的结汇方式,所以它不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来源和所有制性质。但是,你们怎么样证明该企业用这7000亿人民币已经换成了外汇进口了商品?首先,如果该企业或其他企业在央行结算卖出外币获得的人民币(即新增发人民币)都在以后的经营中换成了外汇进口了商品的话(外汇回购),那么央行就没有这么多外汇储备了。在外商来华投资总额中,大部分是设备与技术占款反过来说,外储就是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这应是没有问题的。
在中国外汇储备形成模式中,央行购买外汇,要付出等值的人民币现钞,这个过程表现为人民币投放,也就是发票子。这两个方面的数额分别各是多少,目前未曾见到官方公布的数据。
(一)外汇购原油国内加工销售→回笼货币→冲减央行总负债→中央政府特别债券(直接对央行)→收入货币转财政部改善民生等笔者提出一个假设:假定外汇局用10.000亿美元购买原油10亿吨,交给中石化公司。现有的外汇储备,就是进出口贸易的余额。更加重要的是,世界经济环境恶劣。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方为外汇储备,负债方则是等值的人民币投放。
你们现在假定说该企业是处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这7000亿人民币可以换成外汇进口商品,就不存在原有人民币贬值的事情。现在,人们又受制于它的存在形式,难以自拔。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案、措施来使外储能在国内由国民无偿使用。(二)利用外汇储备建立主权养老基金有人认为,外汇储备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果直接分给民众不合适,是否可以剥离一部分外汇储备成立主权养老基金,以充实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国外利用外汇储备建立主权养老基金的方式已存在几十年,如挪威1990年建立的政府全球养老基金。
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新发货币可以换成外汇进口商品,货币和商品之间就不存在你多我少的问题,也就不会导致原有货币贬值。但是,在学术界、行业人士有不同的分外汇储备的方案,它们绝对不会发生人民币二次投放的后果。
(三)由财政发债的方式来购买部分外汇储备,成立主权养老基金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先生认为:应当说,无偿剥离外汇储备充实社保体系,其性质同无偿分给民众一样,会造成不良后果。中石化公司将10亿吨原油加工成品油向市场销售,将获得74.000亿元人民币的营业收入。
除了决策层要集思广益外,政策研究机构要有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局限的设计政策方案,为决策层提供政策资源。日本模式由于外储对应着负债,也不能免费使用。田俊荣先生说:外汇储备是央行的钱,并且由于它是央行以负债方式形成的资产,因而不能无偿使用。不能因为它在形式上是央行的钱,就不能在国内无偿使用,只能在国外用。另一种是财政出资形成外储,其中日本等国家由财政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形成外储,挪威、新加坡等国家则由财政用净盈余购买外汇形成外储。这样,一方面原来在外汇结算时由央行新发行的64.000亿元人民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收回,但是它杜绝了人民币二次投放。
央行最新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1975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近1/3。在国内无偿使用了就后患无穷。
中石化公司留下10.000亿元人民币加工营销收入,另64.000亿元交央行,央行将回笼64.000亿元冲减人民币总负债。比如,某企业生产1000亿美元的玩具出口到美国后,央行用新发行7000亿元人民币购买到该企业的1000亿美元外汇。
外汇储备是中国老百姓应当无偿使用、享受的财富,这是应当坚持的正确观点。换言之,外汇储备是央行用发票子这种向社会负债的方式买来的。
因为它将原来属于中国商品被外国消费了,现在中国拿回来了,在国内消费。(三)为什么说外汇储备是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田文引用赵庆明先生分析认为,至于说新发货币会导致原有货币贬值,那是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由于更多的货币追逐不变的商品,可能会贬值。该企业7000亿元人民币在国内流通,原有人民币将贬值7000亿元。只需解决好不造成货币二次投放问题,它就可以转换成国内无偿的免费使用的财产。
) 进入专题: 外汇储备 。人们普遍认为,它既是老百姓的血汗钱,中央政府就应当抓紧采取措施,将外汇储备转换成为用于国内改善民生工程建设的资本资产,如补充社会养老基金,扩大享受养老金的对象或提高养老金标准额度等,也是扩大内需最好资本来源。
央行总资产减少外储10.000亿美元。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发展。
这种方式还形成一种人民币价值回归的实际效果。外汇储备就是国民财富。
这种说法在央行货币资产负债表上讲,是正确的。中央政府发行直接对央行的特别债券,央行将64.000亿元人民币转财政部,财政部用于改善民生等。一个国家拥有如此巨额外汇储备,在人类历史上罕见。但它们仍是在中国模式中的外汇结算,即约有3500亿美元仍然属于央行发票子负债的结汇方式。
笔者认为,本文提供的第一种将外储转国内无偿使用的方案是可行的。首先,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外汇储备资产对应着等值的人民币负债,如果分掉资产,不动负债,其结果就是央行资不抵债,陷入破产境地。
(四)进口国内紧缺的能源、资源,形成实物储备有专家认为,应当积极探索利用外储支持国内经济发展的方式,比如进口国内紧缺的能源、资源,形成能源、资源储备,再如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等。但是,你们怎么样证明该企业用这7000亿人民币已经换成了外汇进口了商品?首先,如果该企业或其他企业在央行结算卖出外币获得的人民币(即新增发人民币)都在以后的经营中换成了外汇进口了商品的话(外汇回购),那么央行就没有这么多外汇储备了。
(二)中国外汇储备额的组成中国外汇储备由两个方面组成。人民日报记者田俊荣2011年10月17日在《人民网》发文认为:外汇储备是央行的钱,也代表国民财富,不能理解成一般意义上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不能无偿使用。